這是一個專為新店、烏來、坪林、深坑、石碇等區的國中小所設立的網路平台,除了資源交流分享以外,也可作為"非危機個案處理原則"的諮詢管道喔~

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

3法則,聽到孩子的內心話!


怎麼跟孩子晤談呢?
怎麼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願意跟我說呢?
下面的文章內容,摘自《情緒教養 從家庭開始》(作者楊俐容,天下雜誌出版)
雖然原文是給父母的建議,但裡面的法則也很適合輔導相關人員,
跟夥伴們一起分享! 
------
《講義》雜誌為了解小朋友的感受,自二○○一年起開始進行「小朋友幸福大調查」。
二○○八年的調查結果顯示:兒童感到幸福的最主要原因是「溫暖的家、父母關心」;最能為小朋友帶來幸福的人,前三名全為家人所包辦,分別是「父母」、「兄弟姊妹」、「母親」,其次才是「朋友同學」;而小朋友對父母最大的期待則是「傾聽我的心聲」。

雖然時代變遷速度加劇,家庭的功能似乎日漸式微,但在孩子單純的眼光裡,「家」,尤其是以父母為主體的家庭生活,仍是他們最期待的避風港。而且只要父母具有傾聽的能力,即使沒有名廈豪宅、無法錦衣玉食,仍然可以成為孩子幸福的泉源。

的確,「傾聽」是親子溝通最核心也最重要的技巧。父母親的傾聽能夠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困擾與煩惱、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,抒發對未來的抱負與理想。在任誰都能侃侃而談的氣氛下,溝通自然暢行無阻,親密感也會油然而生。這樣的家庭無論碰到什麼樣的挫折與衝突,都有勇氣去面對,也有能力去解決。

但傾聽說來容易做來難。良好有效的傾聽是一個需要全心投入的積極互動過程,不只要掌握孩子已經說的,還要能接收到孩子沒有清楚說出來,以及背後所要表達的感受和想法。爸爸媽媽可以試著錄一段和孩子的對談,再依照下列法則檢視看看,為自己的傾聽能力打分數。

法則1 /專注:你在聽孩子說話嗎?

專注指的是:運用眼神、自然的手勢、姿態、話語如:「你似乎很想談……」、「我對你的看法很感興趣……」等,讓對方知道「我正注意著你要說什麼」。

如果孩子常抱怨:「每次我講話你都不聽……」父母卻不自知,很可能是你的表情、行為,透露了敷衍了事的訊息,讓孩子覺得你並沒有在注意他。此時,千萬不要急著為自己辯解,而是從孩子的回饋中修正自己。如果孩子說:「我只要講一句,你就會接著講十句……」表示父母習慣說教重於傾聽。當孩子表達:「每次我說東,你就會說西……」則通常意味著父母所關注的主題和孩子所要表達的有所落差。

指正、勸誡、教導是父母責無旁貸的任務,卻是傾聽最大的絆腳石。孩子的回應可以幫助父母學習區分這兩種角色,在不同的時機靈活運用。

法則2 /改寫:你了解孩子在說什麼嗎?

改寫指的是:以簡單自然的話語,把對方話中的意思重述一次。雖然語言是溝通的利器,但要能夠在每一個當下都充分了解自己內在真正的感受與想法,並運用語言精準的傳達出來,卻需要漫長的學習歷程。改寫正是這個歷程的最佳觸媒。

改寫通常以:「你的意思是不是……」、「聽起來你好像……」的形式出現。譬如孩子說:「他們都不和我玩」,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的父母可能會說:「那你就去找別人玩嘛!」能夠傾聽的父母則會說:「你似乎很納悶為什麼他們不和你玩。」經由這樣的傾聽過程,孩子將充分感受到父母的了解與接納。

法則3 /反應:你能體會孩子的感受嗎?

反應指的是:從觀察對方的姿勢、表情、語氣、眼神等,理解對方當下的感受,並回饋給對方,協助對方覺察自己真正的感受。情緒覺察是EQ最基礎的內涵,反應則是提升孩子自我覺察能力的不二法門。當孩子說:「今天的功課好多喔!」

害怕孩子因此討厭做功課的父母可能會急著說:「才四樣而已,只要你專心,很快就可以做完啦!」懂得反應的父母則會說:「你好像很煩喔!」對多數孩子而言,除非已經自我放棄或故意反抗,只要情緒得到抒解與支持,他們就會遵守該有的規範。
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幸福,每位父母也都期許自己能為孩子建造一個幸福的家庭。而正如比利時象徵主義詩人及劇作家莫里斯‧梅特林克的代表作《青鳥》所闡述的,其實幸福並不難尋,只要願意傾聽,幸福近在咫呎。

有效傾聽的三大原則

【法則1:專注】

★如果孩子說:「每次我講話你都不聽⋯⋯」
〇你可以這麼說:「爸爸(或媽媽)哪些行為表現讓你覺得沒有在聽呢?」並從孩子的回饋中修正自己。

★如果孩子說:「我只要講一句,你就會接著講十句⋯⋯」或者「每次我說東,你就會說西⋯⋯」
〇你可以這麼說:「嗯,我關心的事情好像跟你不太一樣。」並調整自己,關切孩子想說的話題。

【法則2:改寫】

★如果孩子說:「他們都不和我玩。」
〇你可以這麼說:「你似乎很納悶為什麼他們不和你玩。」
× 千萬別說:「那你就去找別人玩嘛!」

【法則3:反應】

★如果孩子說:「今天的功課好多喔!」
〇你可以這麼說:「你好像很煩喔!」
× 千萬別說:「才四樣而已,只要你專心,很快就可以做完啦!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