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個專為新店、烏來、坪林、深坑、石碇等區的國中小所設立的網路平台,除了資源交流分享以外,也可作為"非危機個案處理原則"的諮詢管道喔~

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

終止家庭暴力循環

在學校,偶會聽到家長管教過當的情形,
學校伙伴時常詢問,這樣的情形是虐待嗎?要通報嗎?
其實社會局的介入,除了確保兒童人身安全以外,
也提供家長需要的協助與資源,來改善不當管教的情形。

在暴力情境下長大的孩子,往往學習到的就是用暴力解決問題、發洩情緒,
長大後面對更多的壓力與問題,無意識的就用相同的方式來回應,
這就是暴力循環。

為了打破這個循環,除了提供成人所需的社會支持如親職技巧,與心理諮商資源外,
更需要第一線的教育夥伴們協助提早打破這個循環,
協助發現家中過當管教的學生,進行通報,讓家庭更早得到需要的幫助!


終止暴力循環 家扶籲通報兒虐

中央社 – 2012年5月26日 下午10:47

(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6日電)被養父母以體罰方式長大的阿正,盼望能組成幸福美滿的家庭;但他在婚後面對哭鬧的孩子,卻會不由自主拳腳相向;無助的阿正說,「除了打,我真不知道還有什麼管教方式?」

家扶基金會今天舉行「加入佳佳萬人連署簽名行動」,以上述匿名案件為例,指出「施虐者」及「受虐兒」暴力循環的現象,正在現今社會發生。

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指出,2008年媒體曾報導在雲林有一家庭,暴力循環長達4個世代;美國學者鮑文(Bowen)研究也指出,家暴最多可形成8個世代循環。

家扶基金會說明,阿正是典型暴力循環的受害兼加害者,他在孩提時因養父母管教嚴格,只要犯錯,二話不說就是體罰;所以當阿正回想到童年在家的時光,光是想到養父急促的腳步聲,就會不自覺顫抖,因為隨後就是一陣辱罵和毒打。

這樣揮之不去的童年夢魘,造成阿正在教養下一代時,也變成無法克制自我情緒而毆打孩子。內政部兒童局長張秀鴛說,傳統父權社會「不打不成器」的管教方式,衍生出部分家暴案例,因為孩子有模仿能力,受虐兒童即便生理創傷消失,但心理創傷卻需要很長的時間療癒。
(部分文略)
家扶也呼籲各界,若遇到兒虐事件,應立即撥打「113」,盼透過大眾挺身通報,形成守護受虐兒的社會網絡,幫助暴力循環的家長及小孩度過難關,讓受虐兒都能擁有一個安全的家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